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朔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古代小说版本和版本学

2022/7/19 15:40:00发布61次查看
一修真小说排行
说到古代小说的版本,有些青年读者心中也许会想:我爱读古代小说,到书店里去买一本,或者到图书馆去借一本就是了,管它是什么版本--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普通读者有什么关系呢?
事真是这样吗?就让我们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吧。假定你要借一部《水浒传》,你就会发现,书架上放的明明都是《水浒传》,而且又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却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年出版的《水浒》,只有七十一回,它的结尾的一回,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年出版的《水浒全传》,却有一百二十回,它的结尾的一回,是“徵宗帝梦游梁山泊”;年出版的《水浒传》,又成了一百回,比《水浒全传》整整少了二十回,也就是少了第九十回至第一百十回中的征田虎和征王庆的故事。你再找到七十一回的那种本子据以排印的底本,也就是明代末年金圣叹批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又会发现,它实际上只有七十回,它的最后一回不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而是“梁山泊英雄惊噩梦”!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一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哪一种本子是真正的《水浒传》?我们应该阅读哪一种本子?这时,你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古代小说的版本问题,而且到了不解决就难以顺利阅读和理解的地步了。这时,你还能说版本问题与普通读者没有关系吗?
那么,什么是版本呢?所谓版本,就是图书的各种本子。上面提到的三种《水浒传》,就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七十一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一百二十回本和人民文学社年一百回本。每一种图书,却必定属于某一种具体的版本,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古籍版本的“版”,是指用来印制书籍的雕版,一般都选用优质木材制作,如梓木梨木枣木之类,古人把刻印书稿称为“付梓”“梓行”,“付之梨枣”,就是这个缘故。用版刷印出来装订成册的书,就叫做本。用雕版刻书,有着一定的格式,叫做版式。一块书版的四周,叫做版框,版框之内,叫做版面。书版四周的黑线,叫做“边栏”,单线的称为“单边”或“单栏”,双线的称为“双边”或“双栏”。全版的正中(中缝),称为“版心”,又叫“书口”,书叶印成后,就从书口处折叠,以便汇订成册。为了折叠的方便,有的就在书口处印一条黑线,称为“黑口”;不印黑线的,就称为“白口”。在版心中缝处,还常刻有形状像鱼尾巴的记号,称为“鱼尾”,刻一个记号的称“单鱼尾”,刻两个记号的叫“双鱼尾”,鱼尾又有黑白之分。一张书叶,被版心分为前后两个半页,中间又被若干条细线均匀地分成若干行,这种细线,称为界格。这样,同一种书,由于版框的大小不同,边栏单双粗细的不同,书口白黑鱼尾单双的不同,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称为“行款”)的不同,字体和刻工的不同,再加上印刷所用的墨纸张的不同,装订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了版本之间外观与形式的差别。如版框高而宽的,印出来的本子大,称为“大本”;版框短而窄的,印出来的本子,称为“小本”,小本便于携带,可装在巾箱里藏在怀袖中又称为“巾箱本”,“袖珍本”。行疏字稀的本子,字大,称“大字本”;行密字紧的,字小,称“小字本”。由善于书法的人写样上版的,称为“写刻本”;巧手精刻的,称为“精刻本”等等。
版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本”的不同,这是不难明白的;同样的版,用同样的墨纸张印出来的“本”,是否就是同一种版本呢?则需要具体对待了。一副书版刻成后,先用蓝或红印几部样本,经校正无误,方可墨印,这种本又称“靛印本”和“朱印本”,宇画清晰,但可能有未改正的错误。正式开印以后的第一批书籍,称为“初印本”,字迹的锋芒棱角,比较清晰完整;印到后来,由于雕版质地的关系,字迹的锋芒逐渐磨损,甚至出现断版裂版现象,这种本子,称为“后印本”。一副雕版放置多年,由于腐烂虫蛀,残缺丢失,历经修补拼凑,使字体版式不一,这种本子,称“递修本”,还有“邋遢本”“大花脸本”之类。如果照旧本版式依样翻刻,称为“翻刻本”;另行刻印,称为“重刻本”,它们与原刻本的差别就更大了。
上面说到的不同版本,主要还是从形式上着眼的。事实上,一部书每重刻一次,在内容上都必定会有各种变化。比如在正文之下,刻上注疏或批点,成为“注巯本”或“批点本”;把原本中的某些字句篇章加以增补或删节,称为“增补本”“删节本”;用不同的版本进行校勘以后,再付刻印,称为“校勘本”;增加新的题跋识语,称为“题跋本”,等等。
版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种种差异,来源于时代地域和刻印单位三个要素。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版刻特点,为此,可以把版本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再细分,明代有嘉靖本万历本天启本崇祯本,清代有顺治本康熙本雍正本。乾隆本之类。各个地域的版刻业,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此,又可分为浙本蜀本闽本等。再细分,浙本有杭州本婺州本绍兴本金华本等,蜀本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等。主持刻印的单位和个人,更是版本形态的决定因素,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指历代中央和地方机关所刻印的本子,如中央机关的国子监本内府本经厂本武英殿本,地方机关的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书院本官书局本等。家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的书,坊刻本则是指以刻印书籍为营业的书坊书林书棚所刻印的本子。这些主持刻印的单位,由于刻印的动机目的不同,自身素质的不同,就会给版本造成程度不同的错误,也就是造成了版本之间的差别。
图书在收藏流传过程中,也会给版本带来变化,或赋予它特有的印记。如版本的残缺,称为“残本”“残叶”,用不同版本的残本配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配本”。某一版本逐渐湮没,硕果仅存,称为“孤本”;世上流传极少,称“稀本”“罕本”;学术价值或文物价值很高,称“珍本”“善本”,书商或文人为了牟利而伪造的版本,称为“伪本”“赝本”。某种版本流落在某一位藏书家中,或藏于某一图书馆中,称“xx藏本”,等等。
雕版是古代书籍的主要印刷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我们所说的版本,作了雕版印刷的书籍以外,还包括手写的书籍,用活字排印的书籍,石印的书籍,铅印的书籍,影印的书籍等等,其中尤其要重视的是手写的书籍。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甚至在纸张发明之前)漫长岁月中,手写是书籍制作的唯一手段;即使在印刷术普遍应用以后,手写的书籍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首先,作者写作过程中留下的书稿称为“稿本”,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其次,仍然有大量的书籍,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印行的桃会,要用手抄的方式流传,有的书籍,在印本出现以后,仍有手抄的本子与之并存于世,这种“抄本”,也有相当的价值,因此,都是版本研究的对象。

总之,版本问题,是与书籍的问世相伴而来的,我们对于版本的认识,也是随着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深入的。版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校正错讹,审定真伪,以利研读。
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靠结绳来帮助记事,那时没有任何书籍,当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版本问题。在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借助文字符号,以记事记言,传达意,但那时没有纸张,只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墨子·兼爱》),也就是将文字刻写在甲骨青铜玉石竹木和缣帛等物质材料上,所以后来有人就把它们分别称为“甲骨的图书”,“青铜的图书,“玉石的图书”,“竹木的图书”,“缣帛的图书”等等。其实,严格说来,只有“书于竹帛”上的简策和帛书,方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也才可能产生所谓“版本”的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不论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辞,还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没有出现内容完全相同的复制品,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版本”的差异。而简策和帛书就完全不同了,“简”是单根的竹片,经过“杀青”(即用火烤除去汁液,以防虫蛀霉变)等程序加工制作以后,就可以刻写文字,把“简”用丝绳皮带(所谓“丝编”“韦编”)编联起来,就叫做“策”。“策”又可以写作“册”,就是用绳带编联竹简的象形,“册”字到今天还在使用。帛书就是在丝织品上写字,存放时可以束成一卷,至今人们还用“卷”来作为计量书籍的单位,就是来源于此。
简策和帛书,可以用来复写同样内容的书籍,这就难免要产生错误脱漏的问题。如汉代刘向受诏校书,他收集了各种用竹简书写的书,如“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即他自己抄的书)“臣某书”等,互相“雠校”。“雠”是“仇”的古体字,刘向在“别录”中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生动地表现了他对校书这项工作的认真而谨严的态度。据载,刘向“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太平御览》卷六百零六引《风俗通》)就是先把校对后的文字写在竹简上,因为比较容易改正,等定稿以后,方誊写在素帛上。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古代兵书,用这批西汉前期的竹简来校勘现今存世的《孙子兵法》,可以改正不少文字上的错误,而且还解决了文献学上久悬不决的疑案,证明在《孙子兵法》之外,确有一部《孙膑兵法》的存在。年至年,在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出土的一批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即《道德经》)的写本,不仅文字与现行本不同,而且在章节安排上,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古代的简策和帛书,确实都存在着版本的问题。

但是,版本之所以成为版本,成为读书人重视的大事,还是在纸张发明以后,尤其是雕版印刷术广泛推行以后才产生的。
纸张的发明,大约起于西汉前期,东汉蔡伦经过改进,使纸的质量有所提高,纸的产量也逐渐增多。东晋桓玄曾正式下令“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初学记》卷二十一)到了南北朝时期,纸就取代了简帛,成为书写的主要用品了。那时的书,都是手写的,所以称为“写本”。唐代以前的写本,流存到今天的已经很少了。北京图书馆所藏西凉建初一年()所写《律藏初分》与北魏太安四年()所写《戒缘》,是最早的写本;故官博物院藏的《切韵》,相传是唐代女子吴彩鸾写的;还有一种唐写本《说文》残卷上有宋代米友仁的鉴定题记。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二万余卷写本经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是一次重大的发现。书籍在手写传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鱼鲁亥豕”的错误。但因为抄写的艰难,又多是供学者自己诵读的,所以一般说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又比较重视校对工作,各人所藏的写本,往往有“善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于唐代末年。唐懿宗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现存最古的雕版印书。五代以后,刻版印刷大大发展起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书籍刊刻渐多,学者得到一本书,比过去容易得多,便不以藏书为意·而刻本又比写本美观易读,写本便逐渐被淘汰而趋于消亡。雕刻印刷,由于增加了写样上版雕刻印刷等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上,都可能产生错误,加上同一种书,又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进行刊印,由于主持者素质的参差不齐,有的人治学态度不够谨严,往往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臆改妄改书中文字,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伺的版本,给读者造成了许多的麻烦。《颜氏家训·勉学篇》讲到一个故事说,左思的《蜀都赋》有一个词“蹲鸱”(cun chi),正确注解应是:“蹲鸱,芋也”,但有一个版本把“芋”字误刻成“羊”,有人读了这个误本,以为“蹲鸱”就是“羊”,所以当别人送了一块羊肉,他便回信感谢人家送来“蹲鸥”,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老学庵笔记》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考官给考生出了一个题目:“乾为金;坤又为金,保也?”受到考生们的质问。原来《周易》的原文是“乾为金,坤为釜”,一个误本把“釜”字错刻成“金”,这位考官自己没有弄懂,反而去考别人,因而大大地出丑。
图书版本的这些现象,给读书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讲求版本,就是要选择好的版本来读,否则就会“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书目答问》)。于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版本学就逐渐产生了。顾廷龙说:“在印刷术发明之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本子。有了许多不同的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方面的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版本学与图书馆》)
版本学所研究的,是同一部图书的不同本子之间的差异,从总的方面来讲,包含两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从物质形式上着眼,考察版式行款字体刀法墨纸张装订等。
第二,从文字内容上着眼,考察是否原本,是否真本,有无增删,有无评注等。
从形式上考究版本的形貌特征和从内容上考究版本的演变源流,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鉴别版本的早晚真伪和优劣,从而使读书学习以及学术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版本资料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版本学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一整套的鉴定方法,值得后人加以继承和发展。
朔州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